《唐山大兄》:蛟龙出海
1970年时的李小龙正在好莱坞处于尴尬的境遇,虽然他的演技与截拳道功夫颇受好评,但制片商和观众只对他凌厉绝伦的功夫感兴趣。在当时“白人至上主义”泛滥的好莱坞,空有一身功夫和演技的李小龙无法大展拳脚,就像是一条困于浅滩的蛟龙。这一年,李小龙携妻儿回香港度假,出乎意料地受到港人狂热的欢迎,每到一处都有人争相找他签名。一去一回、一热一冷,强烈的反差令他在惆怅之余又添烦躁。
李小龙的短暂香港之行,使他被慧眼识珠的嘉禾电影公司老板邹文怀相中,他许诺李小龙7500美元的片酬,并将香港功夫片导演罗维与武侠小说家倪匡合作的剧本《唐山大兄》(唐山是海外华侨对中国的别称)给他,还允许他改动剧本。李小龙看过后认为这是一部既有功夫又有侠义精神的佳作,于是欣然签约。1971年10月3日,《唐山大兄》在港首映,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全新的感官刺激。片中李小龙与恶徒激斗,以一敌十、迅猛犀利的三脚回旋连环踢、凌空飞脚以及高亢的啸叫等极具个性魅力的武打噱头令观众如痴如醉,影院内几乎每隔几分钟就会发出一阵欢呼。
影片在港上映不到3周,票房已达350万港币,同时连破东南亚地区的华语片票房纪录,从此掀起了功夫片的热潮。对此始料不及又惊喜不已的李小龙,马上开始筹拍下一部影片《精武门》。
《精武门》:龙飞升天
《精武门》的故事十分简单,讲述了1908年,创办精武门的民族英雄霍元甲在上海被日本人下毒害死,他的高足陈真脚踢日本武道场,杀死仇人铃木宽,为师父报仇雪恨的故事。
在武打设计上,李小龙尽量避免使用蹦床等辅助设备,也不用替身出演危险镜头。在展开复仇主线的同时,还穿插了陈真飞脚踢碎租界公园大门上“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木牌,将“东亚病夫”字幅撕碎塞到日本武士口中等情节,突破了狭隘的复仇主题,将影片上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在影片的最后,大仇得报的陈真为了顾全大局,在精武门前怒吼着凌空跃起,迎击日本宪兵的子弹,这一悲壮定格镜头成为中国影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幕。
在影片的高潮“陈真踢馆”中,李小龙一人迎战数十日本武士,在银幕上将截拳道以快打慢、迅猛凌厉、灵活多变的要点完美地展现。双节棍也在他手中舞得虎虎生风,变化莫测,令一些武林名宿叹为观止。另外,李小龙在与对手激斗时,口中还不时发出尖利的啸叫,用以提神助威。双节棍与龙啸从此成为了李小龙功夫片的显著标志。
《猛龙过江》:龙游四方
在成功完成《唐山大兄》与《精武门》后,李小龙成立了自己的协和电影制片公司,并与嘉禾联合拍摄了新片《猛龙过江》,由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嘉禾提供一切技术支持。
李小龙在片中饰演一个来自香港乡下的功夫高手唐龙,远赴意大利帮助一家中餐馆女老板铲除当地恶霸,这是一个典型的英雄救美的好戏。为了证明自己有独立驾驭影片的实力,在潜心研究并充实了剧本后,李小龙决定将高潮的打斗部分安排到古罗马竞技场,《猛龙过江》也由此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在欧洲取景的影片。
在拍摄最后的生死决斗时,李小龙放弃任何镜头剪辑,直接采用中长镜实拍全过程,为电影史奉献了一场经典的硬碰硬功夫对决。同时,截拳道的简单实用、灵活多变等技术特点也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这一段打斗已被众多的截拳道修习者和功夫爱好者奉为“圣经”。据说,当年李小龙拍摄本片时,选中了两位国际空手道冠军罗礼士和罗伯特·华尔作为对手,并且规定他们最后要被打败。一开始这两人还不服气,于是李小龙就与他们进行了点到即止的较量,结果只用几个回合,李小龙就以点数取胜,让这两位国际空手道冠军败得心服口服。
《猛龙过江》公映后获得空前的成功,票房报收530万元,不到两年内第三次缔造票房神话。
《龙争虎斗》:亢龙有悔
李小龙在好莱坞打拼时期,曾先后在三部电视剧中担任主要配角,并为多部影视剧做武术执导,取得了一定的名气,然而他的最大梦想却是要成为好莱坞影片的绝对主角,这在极为歧视华人的西方影坛是难以实现的。但随着他在香港主演的三部影片的先后热映,功夫片热很快就席卷全球,单在美国就已经奇迹般的掠走近千万美元的票房。这令好莱坞眼热不已,米高梅,哥伦比亚等大影片公司争相开出优厚条件来请李小龙拍片,其中曾与李小龙有过合作关系的华纳影片公司抢得先机与他自任老板的协和公司签下合约,准备拍摄一部由他主演的功夫片《龙争虎斗》。
1973年1月,影片在香港外景地正式开拍,影片阵容豪华,堪称世界影史中西合璧的典范。中方版本的主创人员都是嘉禾公司的精英主力,老板邹文怀亲任中方监制,大导演植耀昌与张敛鹏分别出任中英文版本的正副导演,林正英与李小龙同为武术指导,除了主演的李小龙以外,还有石坚、杨斯、茅瑛等香港著名功夫片明星助阵捧月。华纳自是不敢怠慢,华纳公司副总裁弗烈德·温特杜尔挂帅制片人,曾两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罗伯特·高洛斯任英文版本的导演。为了能够令自己首部领衔主演的好莱坞影片一炮而红,李小龙对于片中任何细节都十分注重,力求精益求精,无论场面多么宏大,只要他感到一丝不满意,必须停下重排。
《龙争虎斗》是李小龙处于全盛时期的功夫片巅峰之作。片中既有场面壮观的百人混战的大场面,又有李小龙以一敌众的实打实截拳道搏命镜头,其中在一场地下室打斗镜头中,他先后出神入化演示使用了少林齐眉棍、菲律宾短棍、双节棍三种凌厉绝杀的棍法。这是李小龙影片中打斗场面最多,使用武器最出彩的一部,虽然有一些中国观众认为该片在故事情节上有些土洋结合的不伦不类,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票房成绩,尤其是在西方,至今票房累计早已数以亿计,成为李小龙票房最高的一部。《龙争虎斗》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成功的好莱坞式的中国功夫片。李小龙的终生夙愿终于实现,可叹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一代天骄李小龙于影片公映的前一个月不幸仙逝……
《死亡游戏》:龙心不死
李小龙在大学主修的是哲学,而他在融百家之长创立截拳道的演武过程中,日益领会到武术不仅是一门搏击健身的技艺,更是讲究“天人合一”的哲学。1972年秋,李小龙开始了新片《死亡游戏》创作。
最初的灵感来自佛教的典故“七级浮屠”,是说一位绝顶高手,为了夺得传说中的稀世珍宝而独闯七层宝塔,经过殊死搏斗后终于到达塔顶,却大失所望。藏宝匣里没有稀世珍宝,只有一张纸,写着一句古老的偈语:“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历程。”
寂寞高手登上塔顶,世间再无对手,“一览众山小”之后是无尽的孤寂与失落,纵使天下无敌,也终将败在死亡这个永恒的“敌人”面前。此时的李小龙也有类似感怀,作为一名武术家,他已经无敌天下,作为一名影星,他接连创造了香港的票房神话,连向来歧视华人的好莱坞也破天荒地请他主演并监制下一部影片。
这时的李小龙很想将《死亡游戏》制作成电影史上场面最宏大的动作巨片,达到类型片的极致后再去拍摄剧情片和文艺片开拓戏路,粉碎外界对他“一介武夫,毫无演技”的偏见。然而,为了早日完成另一部向好莱坞进军的影片《龙争虎斗》,《死亡游戏》只拍摄了几段主要打斗镜头就暂时封镜。不料那句“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历程”的偈语,突然在1973年7月20日应验,《死亡游戏》这个带有“不吉利”片名的影片成了李小龙的未竟遗作。
华龙您可能会对以下新闻感兴趣:
上一篇文章: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简介
下一篇文章:天津市隆重举行国庆文艺晚会(图)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