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封口费事件频发 封口所用的不止是金钱

评论:封口费事件频发 封口所用的不止是金钱

评论:封口费事件频发 封口所用的不止是金钱

  拿来封口的不止是金钱

  新闻提示

  发表博文揭露山西封口费事件的记者戴骁军在接受采访时称:“煤矿老板还在撒谎,继续隐瞒封口费涉及的记者数目和金额。”

  此前,他所在的《西部时报》表示,戴骁军并非正式记者。

  对于单位的这种表态,戴骁军坦言“我很寒心”,同时也表示自己发表博文一事与《西部时报》无关。

  (据《新闻晨报》)

  在三鹿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记者曾采访了石家庄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建国。

  在那篇题为《三鹿奶粉事件为何迟报》的文章里我们了解到,三鹿集团曾在8月2日向石家庄市政府提交过一个“请示”,恳请市政府帮助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请有关职能部门严查原料奶质量;二是请政府“加强媒体的管控和协调,给企业召回存在问题产品创造一个良好环境,避免炒作此事给社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直到三鹿事件爆发,在这中间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当地媒体显然没有“炒作”此事,这说明对媒体的“管控和协调”见效了。

  无独有偶,在2006年10月,《第一财经日报》报道说,太平洋建设集团掌门人严介和日前向江苏省有关领导送交报告称,媒体的报道增加了银行对太平洋系企业资产状况的恐慌,进而提起诉讼,从而使企业面临困境。因此他请求政府和领导出面“协调”媒体、银行和法院,以解决企业的“临时困难”。

  “协调”二字说起来轻描淡写,但是当个别地方政府真的应允了企业的“请示”或者“报告”,当地媒体被“封口”,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近日还有一件事引起普遍关注——深圳海事局原党组书记林嘉祥涉嫌猥亵女童后,也曾试图封住当事人家长的口,他叫嚣着:“我是交通部派来的,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敢跟我斗!”

  虽然有人说这是“酒后失言”,但显然也有“酒后吐真言”的成分。同样的“道理”延伸到媒体监督领域,《西部时报》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马克思曾经说过:“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无处不在的喉舌。”

  在一些企业眼里只有利润,而看不到商德甚至法律,待出问题时,才想法“灭火”,方法不外乎两个:要么自己使钱封媒体的口,要么就找政府,以“我是利税大户”来要挟政府帮助其“协调”媒体。可政府部门这次帮助“灭火”了,侥幸过关的企业下次还是不思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后来还是出事。

  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如果企业早日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使问题不至于闹到危害面很大的程度,企业会这样面临牵涉生死的困境吗?帮助“协调”媒体的当地政府会牵连其中吗?一些官员还会因此下台吗? 本报评论员王青搜狐

您可能会对以下新闻感兴趣:

上一篇文章:的哥开车吸烟不按规定换座套 不再罚款要扣分
下一篇文章:"歪嘴"破车上国道 网友称"最雷司机飙脑残车"

演员王青

王青
分享到:

热门电视剧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