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报11月11日发表的《三百上海知青蒙城重温青春梦》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为了满足众多熟悉和了解知青岁月的读者的愿望,今天起,本报联合蒙城县委、县政府不定期推出“寻找当年好知青”专栏。如果您当年插过队,如果您是知青的子女,请将您或您父母和第二故乡之间的故事告诉我们。本报热线电话0551-4249555 |xGv00|69715f2d5e68af95bcf6f03ebbe15632 ·闾丘露薇:古巴为何不开放 探访达赖老巢
·深度 | 总编离职启示 百家讲坛死亡倒计时|xGv00|f4b078f8bb8db05e43d422205cff6dc7
·国际 | 俄罗斯命令所有军舰打击沿途海盗|xGv00|0d35456296eba1ae7a47e2922d76410d
·博客 | 巨贪曾锦春:纪委就是为人民服务 |xGv00|6d349ea2e643dd384ced22439d9a9208
·军事 | 西方热炒“中国造航母”展开军演|xGv00|817b794010f1eab97cf7858ea6a21a30
|xGv00|1cf5773fa7db75c1339840fb023c2f2c|xGv00|eb276bbfdc51fe312abb051eafb54e95 |xGv00|a16719e7740846bdea6590b8c636df18
在蒙城县小涧镇祁庄村,有一座花园式的学校——蒙城县祥龙希望学校。看似普通的一所农村小学,却让沪皖两地互相牵挂,同时见证着上海知青与蒙城人民的厚意深情。它的捐助者就是原上海下放知青、上海市普陀区政协常委、祥龙置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赓祥先生。
16少年来到蒙城插队
1969年初,初中毕业的孙赓祥怀着一腔激情,随着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来到蒙城县小涧镇祁庄村,成为祁庄村一名年轻的社员,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个时候孙赓祥刚刚16岁,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大孩子。从此,他每天同村民一同出工、下地干活,与村民们共同生活。刚开始,由于不习惯农村生活,小知青们连饭都做不熟。村民们便请他们到家里吃饭,虽是粗茶淡饭,却显现出了农民的淳朴和真情。尤其是一位祁氏老大娘,把他视为自己的儿子,一有空就帮他洗衣做饭。在村民们的关心和照顾下,孙赓祥很快就适应了农村的生活。
1974年12月,孙赓祥因表现突出,被乡亲们推荐从祁庄参军入伍。4年后复员回到上海,在一家银行工作。1991年,他下海经商。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略,凭借在下放蒙城时磨炼出的意志,孙赓祥的事业蒸蒸日上,10年间,他年创利润达千万元,上缴税金400多万元。
富裕起来的孙赓祥人在上海,心却常常飞到第二故乡蒙城。1995年,孙赓祥回到阔别20多年的蒙城。当然他看到当年的村子变化不大,农家子弟读书的学校依然如故,了解到一些教师因为学校条件差不愿留校任教的情况时,他的心情非常沉重。孙赓祥想,要改变落后面貌,应从培养有文化的新一代开始。于是,孙赓祥当即决定捐赠50万元,为第二故乡建造一所较高标准的希望学校——“祥龙希望学校”,并亲自参加了选址、设计和施工的整个过程。学校建成后,他还决定每年捐赠3万元,用于奖励学校的优秀师生和资助贫困学生读书。在孙赓祥的关爱下,祥龙小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学生在校人数由原来的200多人增加到500多人。
从1995年起,他每年拿出2.5万元到3万元给蒙城县教委,用作助学助教资金。10年来有十多名受到资助的学生考上了大学。祁庄村祁云峰2002年考上大学苦于没有学费,正在蒙城的孙赓祥得知后,当即送去1000元,2003年、2004年孙赓祥又分别寄给他2000元学费。此外,他又分别捐出5万元和10万元,用于蒙城五子牛聋哑特教学校、蒙城二中改善办学条件……这些年来,孙赓祥默默无声,为蒙城捐资助学在100万元以上。 (邵健)(合肥在线-江淮晨报)
您可能会对以下新闻感兴趣:
上一篇文章:娱乐频道黄宗泽出车祸直冲鱼塘 生怕受鳄鱼袭击
下一篇文章:IPO十年随股指逐流 新股上市频率依据市场表现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