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英才——西宁三源公学七年发展纪实(上篇)

培育英才——西宁三源公学七年发展纪实(上篇)

培育英才——西宁三源公学七年发展纪实(上篇)

  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08月21日电 |xGv00|69715f2d5e68af95bcf6f03ebbe15632 ·闾丘露薇:古巴为何不开放 探访达赖老巢
·深度 | 总编离职启示 百家讲坛死亡倒计时|xGv00|f4b078f8bb8db05e43d422205cff6dc7
·国际 | 俄罗斯命令所有军舰打击沿途海盗|xGv00|0d35456296eba1ae7a47e2922d76410d
·博客 | 巨贪曾锦春:纪委就是为人民服务 |xGv00|6d349ea2e643dd384ced22439d9a9208
·军事 | 西方热炒“中国造航母”展开军演|xGv00|817b794010f1eab97cf7858ea6a21a30
|xGv00|1cf5773fa7db75c1339840fb023c2f2c|xGv00|eb276bbfdc51fe312abb051eafb54e95 |xGv00|a16719e7740846bdea6590b8c636df18

  六年前,当一名名学生跨入西宁三源公学的大门时,给他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简朴”二字;今天,当家长们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孩子送入西宁三源公学后,他们总觉得心里踏实了许多,因为现如今的三源公学完全可以用“人才的摇篮”来形容了。

  办学:怎一个“难”字了得?

  “无论是多么差的学生,只要走进三源公学,都会在老师的悉心关爱中,在严格教育下,三年后最次的也能考上大专院校。”西宁三源公学董事长李慎敏自信地说。从2004年至今,在连续5年的高考中,三源公学的上线率几乎是100%,五年间累计已为国家重点名牌大学输送了数百名大学生。

  民办教育,可以说是青海省近些年重复出现的新词汇。在社会普遍关注和一系列良好政策的引领下,西宁市的民办教育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一些民办教育机构脱颖而出,成为西宁市教育体系中一支重要的主力军。西宁三源公学连续几年来创造的不俗成绩,就浓缩着西宁市民办教育近年来发展的影子。

  回顾西宁三源公学七年磨一剑的创业历程,李慎敏总是感慨万千。七年前,原本在内地一所省级重点高中任教的他,拥有同龄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不菲的工资收入。然而祖籍孔子故里,深受圣人教育思想影响的这位有识之士,万卷诗书集于胸中,并且拥有自己一套完整独特的教育理念,率先投入到了西部大开发的洪流中。初到青海他就被三江源渊源流长的古老文化所吸引,在两种文明的交迭碰撞下,这位一生不甘落后的山东汉子有了一种办学、育人的渴望——把内地优秀的教师和先进的办学理念移植到高原古城,而不是生搬硬套!定能创造出优异的业绩,定能在这里开花结果!

  办学,怎一个“难”字了得?这是李慎敏在遇到每一次挫折、困难时总爱重复的私语。的确如此,早在2000年以前,由于人们观念的守旧再加初始开办的民办学校自身存在的不足,一度使萌芽状态的民办教育在西宁面临着举步唯艰境地。

  2002年底,记者第一次到三源公学采访。来之前就听说该学校虽然简朴但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声誉很好,三位同事经过一个下午的了解、采访,从心底感觉到,只要理念正确,方法得当,苦干巧干,哪怕是极平凡普通的环境,也照样能够拼出优异成绩的!质与量的对比,不断改善条件,不以条件作为唯一理由,是可以创出业绩的!是能打造精品名校的!

  据李慎敏介绍,学校初办仅有几十名学生,到现在有学生两百多人,并且已经成功地送走了五届高中毕业生,连续五年几乎都是百分百地考入大学就是有力的见证。2004年高考,该校毕业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医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家名牌大学的比例高达60%以上;2005年至2008年共有近百名三源公学考生考入厦门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家名牌大学。

  其实,三源公学的规模不大,但脚踏实地地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时时事事依照教育特有的规律办教育、办实事,一直是该校办学的生命线。试想,没有良好的教学设施,没有真诚的教育方法,没有拼命苦干的精神,别说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就是生存问题都难以解决!目前三源公学的名字已经在西宁市日益响亮,许多政府机关的干部都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读书,这不正是整个社会对三源公学的认可吗?

  “能坚实稳妥地走稳80公分,决不跨出盲目贪婪的1米。”李慎敏依据青海西宁的教育模式,在扩大学校建设问题上态度明确:“创业就意味着艰苦,出优秀的成绩就必须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苦累和汗水。那种不以客观规律办事,夸夸其谈,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办学方式迟早会遭到重创和失败的!这几年西宁市几所民办学校的倒闭就是这方面的惨痛教训。”

  创业:不满百名学生和一栋租借的校舍

  1998年,李慎敏在老家学校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他最先把自己事业的起点放在青海的水利建设工程上。西宁市南川河道上、北川河畔、乐都县的一些沟壑边,都曾留下他辛勤的身影。此后,他举家迁入西宁。时逢他的孩子正上小学,李慎敏先将子女送入公办学校读书,一段时间下来,他便以自己特有的见解和判断发现了学校的不足。随后又将孩子送往私立学校,但很快他感觉也不是那么回事。从事了二十多年教育工作的他很迷惘,接连几次为孩子办理转学的经历以及那些繁杂的转学手续使他痛定思痛,立下决心:为了自己的子女、为了在西宁给国家培育出更多更合格优秀的人才,自己办教育!

  2001年9月1日,西宁三源公学正式挂牌成立,60多名学生走进了临时租借的校舍。真正开始创建学校,聪明能干的李慎敏才知道办学的无比艰辛。当初为了购买教育教学设施,几乎倾尽了所有家资。由于刚开始生源少,收来的学杂费总计还不够交校舍租金。怎么办?这个铮铮铁汉觉得,借钱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决不能亏待自己请来的每一位老师,更不能因此耽误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困难算什么?这不就是苍天给自己的一次磨练机会吗?李慎敏带领全家,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凭借顽强的拼搏精神,终于赢得了三源的第一次胜利。

  在国家、青海省政府近几年对民办教育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社会对民办教育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升,然而前几年的情况却并不乐观。有一件事情李慎敏终生不会忘记。2001年11月底,三源公学所租场地的管理者前来通知,要求提前半年预付水电费,按说当时学校已经缴纳的水电费还足以使用近两个月,可是管理方却对民办学校存有偏见。有一天正当学校食堂蒸馒头的时候,电突然停了。万般无奈的李慎敏几乎磨破嘴皮才得以解决。现在李慎敏回想起这些事来仍有痛心的感悟:因为民办教育没有做好,所以才会被社会所不信任,民办教育要想在社会上赢得地位,就要精心打造创名牌!

  业绩:以事实说话不刻意作秀

  三源公学在风风雨雨的七年中,始终坚持教育固有的传统以及必须按发展规律办事情。接收每一个孩子时都不会轻易许诺。三源公学的原则是:以事实说话,不刻意作秀。

  2003年9月,一位“特殊”的家长慕名前来。这位家长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她带有一个特殊的请求:如果自己的孩子在这里补习后能考上全国名牌大学,她愿意另付10000元奖金给学校。

  听了这位女士的陈述,李慎敏没有做任何答复,他告诉这位家长:先让孩子来学校观察半个月,到时保证给你一个圆满的答案。

  这位名叫曹海航的同学2003年的高考分数为314分,从这点上看基础还算不错。通过老师上课交流,很快便发现了这名学生心理素质较为脆弱,并有考试障碍。李慎敏通过与曹海航的家长共同商讨“减负”计划后,家长和孩子口服心服,当即把10000元现金放在了李慎敏的办公桌上,而李慎敏却摆摆手:“我们的目的是共同的,就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假如我仅仅为了金钱,就不会办学了。”2004年高考,曹海航以586分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由于她功底扎实、素质良好,入读不到一个学期,又被华南理工大学破格录取为该校的国防生。

  七年磨一剑,霜刃正欲试!为了使学校的办学条件迈上一个新台阶,三源公学在原有条件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购置和增添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加强管理力度和改观办学条件,致力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环境更好些。七年以来,西宁三源公学始终坚信,只要坚持走下去,精品名校必定会在西宁出现!三源公学的精神就是,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笃学敬业,求是创新!

  “秉心燃烛三江源头蒸霞蔚,琢璞雕玉九曲黄河育英才”。这是李慎敏在西宁三源公学成立之初写给自己也是写给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对联和心语。如今的三源公学虽然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以及社会影响力诸多方面已经今非昔比,然而他的教育理念还是一如当初并将持久地闪烁着光芒。

  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是三源不断追求的目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属于三源公学的辉煌已经开始,相信在三源人的不懈努力下,明天将会更加美好!(作者:唐锋 王琴 青海日报)

  实习

QQ

您可能会对以下新闻感兴趣:

上一篇文章:朱达志:30年神州大流动深刻改变中国_新闻中心
下一篇文章:世界防洪史上的奇迹

演员洪流

洪流
分享到:

热门电视剧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