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记者 刘嫣 实习生 谢晓佳/文 龚吉林/图
广东的传媒业,一个是得风气之先,第二个是思想比较开放,第三个是有一批人才。我希望慢慢地随着广东市场的崛起,这个状况(影人北上)会有所改变。比如我们广东省电影公司今年就参与4部影片的拍摄和出品。我们拍片子,并不是说只靠广东省电影公司的力量,还要给出一个平台,把香港、北京的人才吸引到广东来一起创业。
人物简介:
赵军,广东省电影公司总经理,在中国电影文化界享有“中国策划影院票房第一人”的美誉。2008年,赵军作为广东省电影公司的第一把手,管辖两条院线,其票房占广东全省影院及市场份额5成以上、全国年度总票房1/10。
赵军表示广东的票房市场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制片业就相对落后。在这次建设文化强省的部署下,除了多开影院外,省电影公司应该主导拍摄几部真正意义上的“大片”。
确立观念,多开影院
新快报(以下简称“新”):这次建设文化强省,在电影方面对省电影公司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赵军(以下简称“赵”):第一,电影市场、电影产业在广东已经成为文化产业重要一翼,从上到下已经确立了这样的观念。这个在以前很少有的,一般人家说起电影就是看好制片,对市场是比较随意的。随着文化强省的提出,市场的重要性摆到很重要的议程。大家认识到没有市场就没有产业,这是一个观念上的转变。第二,这次有了具体的要求,比如到2013年地级以上要盖多少电影院,到2015年前市级以上要盖多少电影院。然后对农村的规范放映都有很具体的数字要求、时间要求,并给予了资金上的扶持。从这两点上可以看出,未来电影产业在广东会有很大的发展。
新:作为业内人士,您对这些政策上面的扶持有什么建议呢?
赵:我认为这次谈文化强省,谈积极的东西比较多,但是揭示目前为什么不是文化强省的内部存在的问题比较少。我们广东在讨论文化强省的氛围中,大家都没有有意识去做自我反省。大家一谈起广东,就比较愿意谈历史上如何如何,文化积淀又如何如何,那都是祖先的事情嘛,是咱们爷爷那辈的事情。我认为做文化强省、文化大省都离不开创新。从某个意义上来讲,创新比改革更适合广东。无论是广东文化还是广东意识,甚至是广东人,都不是一个很主动去挑起某些矛盾的族群,广东人相对比较温和,所以比起改革来,广
东人更爱也更能创新。广东人只需要把自己从自满的、不思进取的、只报喜不报忧的那种状态中摆脱出来,走创新之路。如果说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30年,我们走先一步更多的是依赖中央给予广东的改革开放政策,那么今天的广东就要再走出这二步——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走创新之路。
新:所以这次政策扶持主要在硬件上,比如多盖影院,而软件上就没有太多细节落实?
赵:硬件和软件是不可以分割的。如果没有硬件的投入,比如人才的创意这些我们称之为软件的东西,它可能就缺乏一种依托了。我认为省政府能够拿出硬件来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了,应该鼓励他们这么做。然后下一步应该鼓励省委、省政府在观念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上的创新,对创新的企业予以更多的奖励和政策扶持,把广东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强省,那么文化强省自然也是它的题中之义。
新:说到人才引进,其实广东一直以来都没少引进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引进后很多又外流了。
赵:找一个人才来要给他平台,先别说待遇,先要给平台,让人才觉得在广东有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激励。他们能在广州这个土壤上跟着全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一起成长。如果人才到了广东做不到这点,就会外流。因为现在中国社会进步、社会改革的资源大都在北京、上海,人才就会往那边走。
广东文化强省的地位
近年被边缘化了
新:在提出这次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之前,您认为广东的文化状态是个什么样?
赵:我认为广东这十年来在整个中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落后得很厉害,几乎要到了边缘化的地步。广东从南宋开始就是文化强省,包括电影市场和传媒市场。可是这个文化强省就像一只大象,这只大象鼻子比别人长,腿又比别人粗。但是目前这只大象走得比人家慢,有点老态,步履阑珊。
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赵:上海什么时候才开始迈开改革开放的大步伐呢?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当时广东已经是翻天覆地的了,但是很快就被上海超过了。上海的所谓长三角经济区,是华东五省市,它的辐射一直可以沿着长江伸展到武汉、重庆。而广东的产业呢,广东的珠三角呢?珠三角的辐射连广东都出不去。我们东面就只到惠州,西边可能就只到江门,北边你看看从化怎样,清远怎样,韶关怎样。就广东的整个现代化发展、改革开放发展,我觉得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滋长了三种情绪:一个是自满的情绪,另外一个是跟着自满的情绪来的自我封闭状态,不愿意跟国外,不愿意跟外省进行更多的交流、沟通、学习的这种状态。第三种就是内部改革动力不足。我觉得广东在这种被内地边缘化的状态中,一些想干事的人很不容易,想把事情干好很不容易,阻力很多。其实广东并不缺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前人们都说广东是毗邻港澳,其实广东并不是毗邻港澳,而是毗邻太平洋,它可以成为中国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很好的一个前沿阵地、滩头阵地或者桥头堡。
新:很多人认为深圳在文化产业方面做得比广州好,您认为呢?
赵:我觉得深圳也不行。深圳是一个过早官僚化的城市,深圳的媒体哪有我们广州的媒体那样有干劲。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广东是一个不思进取、不思改革、缺乏内在改革动力的省份,所以才会逐渐边缘化了。广东的传媒业本来是很发达的,但是现在看到传媒业的电视这一块,湖南、浙江、江苏都猛超广东。制片业也是传媒业的其中一种,可现在好的影片,有影响力的大片都轮不到广东去生产,而且整个香港的制片团队也早就越过广东直奔北京和上海了。优势被北京、上海抢去了。还有包括我们的出版业,广东一年出版多少好书?广东的书店,我听说连第一家三联书店都倒闭了。
广东电影
要靠“走出去”和“请进来”
新:您觉得广东在电影方面的这个平台应该是怎样的?
赵:广东在市场这块是很强的,全中国唯独只有广东有3条主力院线做到全国去,中影南方一条、金逸珠江一条、广东大地一条;第二,广东的票房已经第7年居全国之冠。就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广东的票房上半年是8个多亿,北京第二,才5个多亿。上海是第三,不到5个亿。
新:为什么包括香港电影人在内的那些人,都还不愿意来广东拍片呢?
赵:十几年前广东本地的电影力量已经风流云散了,很多人往北京、上海去了。社会资源都是有效集中的,同一拨人不可能今天到成都,明天到西安,后天到广东。大家都是约定在北京一起聊电影、谈剧本,所以自然就往那去。再加上香港这个制作团体,在广东找不到信息,找不到资源,找不到平台,找不到可以碰撞的人,他们也很自然地到那边去。这个事情既然已经是这样了,我觉得也没必要捶足顿胸。美国很大,但也只有一个好莱坞。北京现在毫无疑问就是中国制片业的中心,广东现在是中国传媒业最好的省份,这是它的优点和特长。广东的传媒业,一个是得风气之先,第二个是思想比较开放,第三个是有一批人才。我希望慢慢地随着广东市场的崛起,这个状况(影人北上)会有所改变。比如我们广东省电影公司今年就参与4部影片的拍摄和出品。我们拍片子,并不是说只靠广东省电影公司的力量,还要给出一个平台,把香港、北京的人才吸引到广东来一起创业。
新:具体用哪些办法来吸引?
赵:我觉得有两个办法:第一,主动到北京、香港去跟他们联手。影片的文本可以在北京、香港那里谈,但是营销、推广会在广东先做,这个办法叫“走出去”;第二个办法,不断在广东举行各种影片的市场分析和研讨的活动。比如做《疯狂的石头》的时候,我们在全国第一个搞中国电影市场问道。然后这一次我们推《岁月神偷》,我们又在广东做第二次中国电影市场问道。这两次电影市场问道都是以广东传媒业的主力加上香港的、北方的一些导演、编剧,著名的像吴思远、陈可辛、文隽等,这些人现在随时都可以聚集在一起,这个办法叫“请进来”。这两个办法,使广东始终保持着电影的大旗不倒。
新:像唐山市政府投资的《唐山大地震》,已经在全国收了超过五亿元的票房。可广东省政府去年的《秋喜》,在全国却没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这样呢?
赵:我觉得广东省政府能够搞一个《秋喜》,本身就是值得表扬的,只不过是这个项目有没有做好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想想《秋喜》这个剧本、故事处理得好不好;第二,《秋喜》的整个创作团队选择对不对;第三,整个过程中间,就整个从创作到摄制环境到发行过程中间有没有什么纰漏。有的时候还不是钱的问题,是创意和有没有能力完成的问题。目前广东制片业的这种状况,需要时间。因为重新打造广东制片业,主要是依靠珠江电影集团作为新的平台和出发点。但珠江电影集团目前很稚嫩,就像刚从摇篮里面走出来迈向幼儿园这样的一个小孩,让这样一个小孩去承担扛鼎之作,没有把小孩给压趴已经很好了。
新:杭州连电影制片厂都没有,但是杭州政府就能出钱请冯小刚过来拍片,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效果。
赵:对杭州来讲,这就不是杭州的制片业,那是属于城市宣传的问题。请冯小刚来拍片并不能帮助杭州的电影产业的发展,只是宣传了它的城市。如果我们有机会请张艺谋、陈凯歌来广东拍大片的话,也可以把广东的电影产业,尤其是制片业带动起来,我觉得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您可能会对以下新闻感兴趣:
上一篇文章:电影产权(广州)交易中心组委会主席赵军
下一篇文章:陈小艺徐帆剧雪 加盟青春四十挑战剩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