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一向以纯熟的演技、硬朗的形象闻名,在电视剧《西安事变》开拍前,有专家质疑,历史上的张学良身高只有1.7米左右,从外形和气质上,与1.85米的胡军相差很远。而且,张学良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性格比较温和,柔中带刚,“绝不像他父亲那般粗暴,而且张学良曾吸食鸦片,他的身体并不是太好”。而胡军拥有宽阔的胸膛和不怒而威的眼神,是个典型的硬汉。略带匪气的胡军能演好少帅张学良吗?
1月7日下午,西影集团摄影棚紧闭,当记者们终于获得批准摸黑进入摄影棚,就听到一个豪爽的男中音说,“好,晚了吧,那我就走了。”随后从机舱里就弯腰钻出了高高大大一身戎装的胡军。
当天下午拍的一幕戏是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在专机里猜谜。迎面碰上记者,胡军觉得有点诧异,很快他就被闪光灯包围了,于是,小小的机舱成了临时新闻发布会场地,拍完照,摄影棚的顶灯也打开了,胡军大步走出摄影棚,还不忘招呼后面的摄影记者,“你们拍了霍思燕没有?你们去拍拍她!我们先走。”这时候,有记者小声说:“胡军真像一个领导。”
站在摄影棚门口的沙堆旁,胡军拿出烟,“先抽根烟。”之后,他坐在旅游大巴上,接受了记者的访问。
记者:跟霍思燕合作怎么样?
胡军:挺不错的,小孩挺机灵。这部戏里赵四小姐的戏份不多,主要是张学良和蒋介石之间的故事。
记者:演出前有做功课吗?
胡军:有做功课,特别是看了凤凰卫视拍的张学良的纪录片。这部剧更彻底,更尊重历史,塑造的张学良跟以前有差别。
记者:你怎么做到还原张学良的?
胡军:谁都还原不了张学良,我比他高,比他黑,没有东北口音,但是我抓住了张学良的气质,魂魄的东西。我胡军理解的张学良,十几岁去日本,上过军校,南征北战,去过欧洲,抽过大烟,戒过吗啡,打仗绝不心慈手软,非常血气方刚,敢把天捅一个窟窿。
这部戏面对的是他很悲惨的一段,九一八以后他背着“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共产党把他列为头号卖国贼,跟蒋介石一样。他一直想抗日,但蒋介石让他去剿共,要是剿共为什么来西安?但是他跟蒋介石之间很复杂,他们亲如父子,情同兄弟,后来还亲自送蒋回南京。西安事变是他重要的转折点。这个剧本写出了他的气节。
记者:那你眼中的张学良有哪些弱点?
胡军:我不能评价张学良的弱点,如果有,那就是意气用事。张学良是非常忠心的,别人要杀蒋介石的时候,是他讲义气要送他回南京。他的心情在这段时间一直都很压抑,前前后后的时间不长,但我能感觉到他的挣扎,这是张学良最困难的时候。
很多无奈的东西演起来很痛苦,有时候会想,我怎么就演了张学良这么一段?
记者:跟其他演员的合作怎么样?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片断吗?
胡军:跟这几个演员合作都不错,印象深的是周恩来和张学良的谈话,在一个教堂里,一般人以为他们是在谈判,会很玄秘,其实就是很家常的谈话。
有一个场景是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向苏联求助,结果苏联方面直接否认了张学良的做法,于是张学良对周恩来发火了,说“你们共产国际怎么这个样子?”我是很直接地跟周恩来说得,因为我演的是一个人。
记者:是不是可以削弱了情感戏?
胡军:感情戏不是弱化,而是根本就不是主要的东西,这跟历史也很吻和,到了张学良被监禁的时候,赵四一直陪在身边,这种感情才特别真挚。
记者:有没有一些戏是自己要求改的?
胡军:戏中有一句台词是蒋介石说的,“全中国只有你一个人敢这么对我说话。”那是在他镇压学生的时候,张学良拿出了枪对着自己的脑袋说,“要是你开枪我就死在你面前!”特别人性化。
比如有一幕是我建议导演加的,张学良到了西安身边很多特务,戴笠在他身边设了很大的特务网,他也明白,有一天,蒋介石把学生们都抓了,他也把特务们都抓了,我对导演说,这段戏要加一点,后来变成张学良把特务们带到小树林,拿枪打他们,不是对着他们的脑袋,而是对着他们的腿,要让他们知道谁是爷爷谁是孙子。
另外还有张学良跟蒋介石一些很生活化的场景也是加的,因为大段大段的台词和谈判会让电视剧显得很闷。
记者:最后一幕的张学良是什么样子?
胡军:每个人都有一个最后亮相,张学良部分是在国共开始,张学良已经被监禁,一群特务看管着他,他请特务们吃饭。我想这段戏得改,于是一顿饭,我喝了三碗酒,我说,“终于要抗日了,国家肯定要用到我!”非常痛快!当然字幕会说明他的命运———国家一直没有用到他。魏保珠 龚吉林/摄影
您可能会对以下新闻感兴趣:
上一篇文章:西安事变探班 胡军演少帅张学良靠一股气
下一篇文章:探班电视剧西安事变 胡军演张学良不靠卖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