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远新
乘着这股古典文化热的大潮,影视圈这两年齐刷刷盯上了“古典名著翻拍”这个浩大工程。去年红楼选秀的闹剧刚过去,《水浒》、《三国》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翻拍。对改编有着极大热诚的张纪中也不甘落后,开始着手“荼毒”《西游记》。但没想到半路上突然杀出个浙版的《西游记》,让张导大为光火。也难怪,同行是冤家,浙版《西游记》在某种程度上抢了张导的饭碗。
浙版《西游记》可谓“阵容强大”,刘晓庆、韩雪、陈德容等过气美女全都给足面子,悉数登台亮相各显媚术,力促这部剧未映先红——好事者都抢着来看妖精美不美了,那师徒几人反倒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的确,时代在发展,把妖精们装扮得更加符合现在人的审美标准,这是浙版《西游记》在外表上的“前卫”,这无可厚非。但华丽的外表始终是次要的,我们现在重温1987版《西游记》,并不会觉得那些现在看来稍显粗糙的着装“侮辱”了人们的视听,反而觉得那里面有种质朴的美——《西游记》就是应该毛边的、未做太多修饰的“古典”之作。
如果说华丽艳俗的外表只是浙版《西游记》对名著表层的侵蚀,恶意地篡改剧情,甚至修改人物性格,让师徒四人都谈起了恋爱的宣传噱头,则是该剧对经典名著不折不扣的无情解构。这种做法就是要从根部推翻名著的合理性,是后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次侵蚀和颠覆。这种颠覆是具有破坏性的,它足以让90后的孩子甚至更多的人对《西游记》产生误解,认为白骨精和孙悟空之间原本就有好感——这种危害不可谓不大。
对《西游记》这种古典文学经典之作的翻拍,归根到底还是要以抓住其“精气神”为主。浙版《西游记》这种恶意篡改剧情的剧集,只是将原著作为一堆噱头式的原材料,将其拼贴并穿插一个个恶俗的美女引诱出家人的故事,以新奇赚取观众的眼球,提高收视率,最终实现其商业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浙版的《西游记》在出发点上就错了。
《西游记》原著中几个主要人物传达给人们的那种“为求取真经执着不悔”的精神原本可以与我们的时代精神接上茬,并由剧作完整地予以阐释——1987版《西游记》基本做到了这一点。在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上世纪八十年代,1987版《西游记》起到了比较好的娱乐作用和教育作用,主人公那种嫉恶如仇、执着不悔的精神鼓舞了一代人。
如今,我们的时代走到了新阶段,我们的大多数影视剧也渐渐往好的舆论导向上走,主旋律影视剧可以拍得为老百姓喜闻乐见,通俗剧、神话剧、历史剧也同样可以拍得寓教于乐。事实证明,商业性、艺术性、教育性三者之间同样可以找到一种平衡。
浙版《西游记》从心底里就是从商业收视率出发,就是想赚钱,这当然无可厚非,商品时代说不想赚钱是假的。但作为一个经典名著的翻拍版本,我们在考虑票子的同时,还是应当对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负责,对广大热爱文学名著的观众负责。
聪明的投资者应该看到这一点并悬崖勒马,如此媚俗甚至恶俗地篡改剧情的翻拍,只能为广大观众所厌弃,并最终淹没在时代的大潮中。要钱没钱场,要人没人场,拍了也白拍。
凤凰您可能会对以下新闻感兴趣:
上一篇文章:娱乐频道新版《西游记》费振翔版孙悟空备受期待
下一篇文章:沈阳晚报:重新认识《西游记》里的女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