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西青区农业30年:从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政务频道

天津西青区农业30年:从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政务频道

天津西青区农业30年:从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政务频道


      人民网·天津视窗11月14日电:

  天津西青辉煌30年 专 访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三十年来,改革的春风拂暖西青大地,开放的号角奏响了时代强音。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西青农业发展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在希望的田野上频传着一个又一个捷报。三十年间,特别是去年以来《西青区提升优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试行)》的出台实施,给西青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实惠。

  今日的西青农村,生机勃勃,日新月异;时下的西青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见证三十年,西青区农业发展,不仅实现了历史的新跨越,而且正在向都市型现代农业阔步迈进。

  改革开放三十年,西青区农业坚持“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发展方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全区农业产业化、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西青区正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化农业转变。

  为了解西青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业发展变化,记者近日走访了西青区农经委主任闫德来。

  改革开放三十年

  农业经济总量增长13倍

  记者:改革开放30年来,西青区农业取得了飞速发展。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西青区农业发展历程。

  闫德来:改革开放以来,西青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总的来说,西青农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全区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区24.1万农业人口由原来靠吃国家返销粮转变为自给自足,基本上满足了温饱问题。

  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全区开展了以促进商品经济更好发展为中心的农村改革,以丰富市民餐桌为目标,开始缩减粮食和棉花播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仅1984年一年,全区从事农业的专业户、重点户就超过了16000户,农村经济商品化率得到极大提高,实现了由自给自足经济向商品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三是近年来,西青区根据农业布局日趋合理的现状,利用大城市近郊区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副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丰富了现代农业的内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区农业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04亿元(含副业),增加到2007年的13.97亿元,增长了13.4倍。其中种植业产值由1978年的3400万元增加到6.9亿元,增长了20倍;畜牧业产值由446万元增加到3.1亿元,增长了69倍;渔业产值由45万元增加到3.9亿元,增长了866倍。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1028元提高到2007年的43390元,增长了41倍;土地产出率由270元提高到4468元,增长了15.5倍;蔬菜复种指数由1.9提高到2.6,增长了近37%。

人民

您可能会对以下新闻感兴趣:

上一篇文章:天津西青举办第十期农村青年干部培训班政务频道
下一篇文章:传统文化演出季推出全新剧目 链接传统与创新

演员王艳

王艳
分享到:

热门电视剧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