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历史和文化的甘露,浸透着富饶美丽的咸阳大地,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以三原城隍庙明清古建筑群、三原周家大院清代古建筑群、旬邑唐家庄园明清地主庄园为代表的民居建筑精美绝伦;
以渭河发电及生态园、礼泉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淳化农家乐、秦都区北槐村农家乐为代表的工农业旅游特色鲜明,深受广大游客喜爱;
以库淑兰剪纸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民间艺人,创造了浓郁的民间艺术。旬邑剪纸、唢呐、石刻,长武刺绣,彬县木镟,礼泉五谷画、泥塑、皮影,武功手织布、麦秸画等,都享誉海内外;
咸阳悠久的古都历史,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其中,乾州四宝、三原小吃、淳化饸络,礼泉烙面、武功旗花面、长武锅盔,兴平油泼辣子,秦都秦汉面、一品香凉皮、袁记肉夹馍、渭城崔嫂面、箸头面、老王家烧鸡等等都是游客赞不绝口的特色小吃;
咸阳每年举办的系列节庆活动,也让咸阳喜事连连。其中"同一首歌"两次走进咸阳,让咸阳名扬海内外。每年春季的"踏青赏花"旅游节和秋季的"金秋采摘"旅游节以及温泉养生旅游节、秦汉文化旅游节、乡村文化旅游节、荷花节、旅游商品展销节等已经成为咸阳知名的节庆名片。
十八罗汉(叠罗汉)
十八罗汉是流传在我市三原一带的民间社火节目,是从民俗活动和神话传说演化而成的造型艺术。相传在清末时人们为了求神祈雨,装扮成罗汉和尚,敲锣打鼓到山神、玉皇庙求神施雨,后来果然降了一场大雨,当年五谷丰收。后来就演化成了农闲节庆时候的娱乐活动--"十八罗汉"。表演时,在欢快的锣鼓声中,由九个精壮的汉子顶着九个幼童,装扮成大、小和尚(罗汉),小罗汉变化表情和动作,大罗汉且舞且行,游走于村庄农舍。这种民间舞蹈造型优美、舞步健捷轻盈,扮相幽默风趣,极富艺术张力,深受老百姓喜爱。表演中十八个罗汉不时变换表演方式,有十八个套路。如"白马负经"、"莲花生子"、"喜过天桥"、"登坛拜将"、"叩拜观音"、"老子骑牛"等,这些套路神奇惊险、妙趣横生、动静相间、疾缓自如、美观大方、逼真传神。表演伴以大鼓大锣的雄浑旋律,善于营造出跌宕起伏的艺术境界。相传杨虎城将军看了这种容杂技、舞蹈和造型于一体的民间舞蹈后大加赞赏,认为这是一种雅俗共赏、老幼皆乐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
蛟龙转鼓
蛟龙转鼓是流传在我市乾县王村一带的民间鼓舞。逢年过节、庙会和较大规模的民事活动时表演。相传明万历21年(公元1594年),久居京城的御马太监梁姓后裔梁忠,寿逾古稀,告老归宗,便把这一宫廷鼓舞传回故乡,历久沿习,成了一种民间文化娱乐形式。这种鼓舞有两种演奏形式,坐鼓和转鼓。坐鼓是在行进中且舞且行;转鼓鼓凑偶数,架在圆形的鼓架上,持钹者排成弧形队列形成外圈,提锣者站在内圈对鼓之间,马号在后,指挥居中。鼓手们在指挥彩棒指挥下,手舞足蹈,碾转击鼓;持钹者舞姿扣钹,时而上下单翻,时而头顶双翻。矫健的舞姿伴以雄浑铿锵的鼓乐,如蛟龙翻滚于大海浩淼的波涛之中,气势甚为壮观。
凤凰您可能会对以下新闻感兴趣:
上一篇文章:图文:2008北京马拉松赛 记者媒体车上等待出发
下一篇文章:咸阳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