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上的中国电影走向何方?(1)

“十字路口”上的中国电影走向何方?(1)

“十字路口”上的中国电影走向何方?(1)

  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大连开幕(组图)

  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10日在大连拉开了帷幕。仰面望去,众星云集,开幕式场面隆重;但低头沉思,大众电影有滑落成“小众艺术”的危险,对国产电影嘘声盖过掌声。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电影面临机遇和挑战,仍在艰难抉择。

电影市场走出的“大阳线”难掩艺术上的苍白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许柏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改革开放以来,在各个艺术表演门类中,电影大概是市场化最成熟、最成功的。无论是体制还是机制,无论是影片制作还是院线发行,电影都在迅速与国际接轨,不断创新,不断开拓。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电影市场近5年走出了一根长阳线,保持着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2008年,在中国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增速放缓、股市“跌跌不休”的情况下,电影业仍然呈现“井喷”。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披露,上半年,全国主流电影院线市场(不含二级市场和农村市场)票房已超过16亿元,场次达230多万场,观众为6000多万人次,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45%、29%和33%。在电影市场总体攀高的同时,国产影片电影市场的上升趋势更为显著,国产影片的社会影响和市场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幅均超过五成。上半年票房收入排行榜中,“状元”“榜眼”“探花”均为国产影片,其中排在榜首的《长江7号》票房收入超过2亿元,而进口大片《功夫熊猫》只有1亿元。与此同时,国内电影创作和投资也保持了旺盛态势。上半年,已审查通过混录双片166部,同意备案拍摄影片328部,数量均比去年同期略高。

  具体到微观,大连是我国北方电影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竞争态势激烈的城市。大连电影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联英说,大连电影公司成功改制4年来,产业发展极为迅速。2007年与改制前的2003年比较,大连电影有限公司旗下拥有的银幕数量从18块增加到68块,年票房收入由1310万元增长到6000万元,经营业务拓展到沈阳、丹东、青岛、哈尔滨等地。

  然而,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却难掩电影艺术本身的“苍白”。那些所谓高投入、大制作的中国式“大片”更广为观众“诟病”。一位参加本次电影节评奖的观众评委说,如今的电影,投资更大了,拍摄画面也很讲究,但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却大打了折扣,有一种拿观众欣赏水平当小儿科之感。

掌声嘘声的背后都饱含期待

  就在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前夕,第6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各个奖项名花有主,华语影片全军覆没,空手而归。本来,贾樟柯监制的《荡寇》曾被视为华语影片竞逐金狮奖的希望,但据业内人士透露,该片对影片类型的杂糅、叙事的不明晰以及过度娱乐化,都成为不受电影节专业评委赏识的主因。

  国外著名电影节上不被专业评委看好也罢了,国内自己组织的电影节也被冷嘲热讽就更让人汗颜。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前夕,各地媒体不断对国产电影泼上一盆盆冷水。知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表示,他讨厌假深刻的电影,讨厌过度宣传的电影,看到烂电影,他会毫不犹豫地离场,并为导演难过。余秋雨认为,现在的电影有很多制造票房的手段,但是缺少真正的文化,电影在懒惰地复制自己,处于低层次的媒体炒作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现在应该沉静思考一下什么叫“大片”了,是不是投入大、产出大,影响就会深远。她坦承,某些大片令人失望,看过3年后“我什么都不记得了”。青年作家韩寒不但宣布不出席电影节,而且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国产影片选好的着实不易,但选不好的却竞争激烈,所以我建议金鸡百花奖其实以后还不如专门评选中国电影的最差片子。”

三大难点亟需突破

  在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辉煌的30年之后,电影产业下一步如何发展?业内人士认为应在三个方面有大的突破。

  一是要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三贴近”影片,创作出更多充满中国文化元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品力作。纵观近年来的电影,武打、历史、科幻、搞笑类的影片越拍越多,甚至有泛滥之势。2008年上半年所谓的国产大片如《长江7号》《功夫之王》《大灌篮》《见龙卸甲》《江山美人》等等,打的全是“明星+娱乐”这类牌。娱乐当然是电影的基本功能之一,但决不是电影功能的全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欣赏习惯是多种多样的。电影不能以赚取观众廉价笑声和感官剌激为满足,而要让观众有所回味,受到启迪。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在谈到为什么很多国产大片都不被国内观众接受时指出:“真正的价值观还是人类的真善美,人类正义和邪恶的搏斗在许多电影里都没有完美的体现,因此也就导致了电影,特别是空洞而缺乏主流价值观的所谓大片不好看。”这话说得颇有道理。

  二是要警惕大众电影滑落成“小众艺术”。在电影发行放映业干了29年、现任大连进步电影院经理的于波尖锐地指出:“现在电影院是供有钱加有闲的人享用的,观众圈已从广大群众逐渐缩窄到高级白领和年轻伴侣。一个三口之家看一场大片,除了买电影票,再加上交通费,以及给孩子买袋爆米花买瓶饮料等等,一二百元就没了。别说下岗职工和农民工不敢奢望,普通工薪收入家庭也难以负担。”于波担忧的问题有相当的普遍性。

  相关数据显示,20年前,中国每年的电影观众超过百亿人次,而现在只是它的一个零头。以中国城市人口为基数,去年中国人均看电影是0.22次,而美国为5次,两国相差20多倍。尽管现在人们有更多的文化消费品种可供选择,不能与历史同日而语,但就中国人为什么不进电影院而言,央视――索福瑞调查结论仍然清晰表明:票价高是第一位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界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电影产品,在电影“公益场”和降低票价上做足文章。

  三是要下大气力开拓农村电影市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世纪之交,我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跌入谷底,像辽宁这样的沿海省份,竟然有三分之一的行政村一年也不放映一场电影,甚至很多县城都没有电影院。其它省区情况也同样严峻。农村题材的电影也与农民渐行渐远。《喜盈门》这样放映当年观众就达5.7亿人次的好影片更是“空前绝后”。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承认,尽管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农村电影复苏,农村题材的影片产量去年达到了68部,但具有广泛影响力、质量精致的作品还太少。借助着国家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借助于各地陆续出台财政扶持农村文化的政策,电影人也应更多地关注农村,真正让父老乡亲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成果,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电影文化。

华龙

您可能会对以下新闻感兴趣:

上一篇文章:乙级北区冠军无悬念 东进扛起沈阳足球复兴大旗_国内足坛-甲B_NIKE新浪竞技风
下一篇文章:沈阳仨月销毁3600多公斤“超标菜”

演员于波

于波
分享到:

热门电视剧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