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淡淡然而又让人感动、振奋人心的社区生活电影——以社区为背景的剧情片在八九十年代曾经不少的出现,像尔冬升的《癫佬正传》、郑则仕的《何必有我?》、张之亮的《笼民》等都是代表,而去年邱礼涛导演的《性工作者十日谈》及罗永昌导演的《每当变幻时》也都是围绕着社区而展开的故事片,而许鞍华再度的以平实而夹杂着悲悯的手法关注起普通人在社区里的日常生活。
就如片名所说的“天水围的日与夜”,许鞍华影像关注的焦点是这个曾经一度曾为传媒争相报道的“悲情”社区——天水围,而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时,与《天水围的日与夜》一起展映的还有刘国昌导演的《围·城》,同样是以天水围为故事背景,但偏向于刻画这个社区的悲情事件(也即将这个社区的一些社会问题放大其悲剧的一面),而《天水围的日与夜》里尽管也有单亲家庭问题、孤寡老人问题、中学生成长问题(如早恋、孤僻等)等,但在整体上是洋溢着一种很淡的人情味,而显得比较的温情。
而影片中的三位主角,刚好就代表着这个社区里最为普通的三代人。儿子张家安代表着年轻的一代,成绩普普通通,对未来难免有所想法而同学之间也会出现一些如早恋之类的问题,会考结束后在家等待着放榜,并主要是无聊的躲在家里打游戏机度日——如此的状态即使是在内地不少城市里的中学生之间也是最平常不过的;母亲则代表着中年一代的香港人,尽管在日常生活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喜怒哀乐早就融解于她的坚强里,她安心而平静的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试图帮助别人,相信明天会更好——就像是很多出生于五六十年代并在七十年代的香港经济腾飞时期成长的女儿一样,早早放弃学业出来工作并供养家里兄弟们读书,步入中年后则过着人工不高、简单但自我感到满足与充实的日常生活;至于代表老年人的是梁欢,她在年轻时前往香港市区的繁华地段卖生果为生,年老之后落叶归根回到了故土天水围养老,似乎有些漫不经心的数着日子生活……三代人的故事就像是一次的生命轮回(影片似乎暗示着平平凡凡的张家安将会到繁华市区工作,或者辛苦或者悠闲的打拼半辈子然后再回到故居养老),而穿插其间的,不再是《围·城》式的悲情故事,而是让人感动的人情。
本片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展映后获得不少的佳评,如影评人家明评本片“太厉害了,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所有。场景、人物、感情,都那么举重若轻;影片的达观、包容、视野与率性……许鞍华的精彩在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聚焦在上海及东北,这次《天水围》百分百香港地道市井,公共屋村、商场及菜市场都亲切得很,再显示出许鞍华对场景应用的敏锐及到位。说真的,没想过《天水围的日与夜》这样委婉动人,我一面看一面不停拭泪,很想它一直放下去,不完结”,舒琪则评论“我不以为《天水围的日与夜》是一部简单的电影。它展现的不独是一份气度与情怀,还有无比的信念与勇气。这样一部香港电影的rarity(稀有之作)与佳作,电影节没有给它开幕电影的荣誉(其实,应是它使电影节感到光荣),就是瞎了眼睛”。
不过,这样的影片明显不适合于这个商业化的电影时代,影片仅在百老汇影院上映,映期为六天。阿木/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浪
您可能会对以下新闻感兴趣:
上一篇文章:香港电影一周回顾(7.14-7.20):时代的缅怀
下一篇文章:香港电影一周回顾(7.7-7.13):盛夏影事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