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坛名宿马克坚病逝 他被称为“中国足球活字典”·体育

足坛名宿马克坚病逝 他被称为“中国足球活字典”·体育

足坛名宿马克坚病逝 他被称为“中国足球活字典”·体育

  2007年9月24日,马克坚在河北香河中国足球训练基地。CFP图片

2007年9月24日,马克坚在河北香河中国足球训练基地。

  2000年,马克坚在米卢出任中国队主教练的新闻发布会上。Osports图片

2000年,马克坚在米卢出任中国队主教练的新闻发布会上。

  2004年4月1日,马克坚陪同中国足协副主席阎世铎和50年前赴匈牙利学习的中青队队员合影。Osports图片

2004年4月1日,马克坚陪同中国足协副主席阎世铎和50年前赴匈牙利学习的中青队队员合影。

  “多少次势如破竹气吞万里如虎,多少次千夫所指功败垂成如鼠——中国足球!”

  ——马克坚著作《我离中国足球最近》

  2008年的中国足球经历了五大惨剧:国家队折戟世界杯预选赛,国奥和女足受挫北京奥运会,中国少年队在亚少赛小组赛即遭淘汰,中青队在亚青赛的1/4决赛中不敌乌兹别克斯坦,而最后的一个惨剧,正是马克坚生前所观看的最后一场中国足球的比赛。

  ———新华社

  中国足坛名宿马克坚因突发脑溢血,入院抢救四天后无效,于昨日(13日)上午在北京同仁医院病逝,享年72岁。

  本月8日晚,马克坚熬夜观看了中青队与乌兹别克斯坦队的亚青赛1/4决赛,次日就突发脑溢血。据马克坚夫人蔡映秀女士介绍,9日下午两点半左右,马克坚突然上吐下泻,浑身大汗淋漓,随后家属将其送往同仁医院。入院后,马克坚的病情随即发生恶化,其间呼吸和心跳几度停止,只能靠人工辅助设备维持生命体征。住院期间,院方曾三度向马克坚的家属发出病危通知。

  马克坚在当代中国足球历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出生于云南的马克坚16岁就进入国家队,是新中国第二代国脚,并以国脚身份经历了中国足球冲击世界杯。球员生涯结束后,马克坚转入国家体委工作,后又任职于中国足协。

  从1992年起,马克坚成为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参加了著名的“红山口会议”,并亲自起草了有关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和俱乐部体制改革的文件。此后,马克坚一直辅佐王俊生,成为中国足协“军师级”人物。同时,他还长期担任国家队技术顾问,亲自参与了施拉普纳、霍顿和米卢三位中国队前任主帅的签约。2002年,马克坚见证了中国男足冲出亚洲、进军世界杯的历史性时刻。

  前前后后,马克坚投身中国足球事业近50年,因此,他也被人称为“中国足球的活字典”。

  据了解,马老治丧委员会由足协副主席南勇牵头。昨天下午,中国足协专门召开会议讨论相关细节,并确定追悼会将于下周三在八宝山公墓召开。

  从病发开始,马老便没了意识,因此走时什么话也没有留下,更没有什么遗嘱。

  马克坚3大功劳

  1建海埂基地开辟中国足球“后花园”

  马克坚为足球事业奉献了近50年,很多圈内人认为,马克坚对中国足球的最大功绩就是一手开辟了中国足球的“后花园”———海埂基地。

  1971年,全国的足球队在上海和昆明组织集训,因为上海冬天经常下雨,马克坚积极建议国家体委在冬天气候条件不错的昆明建立足球基地。在马克坚的努力下,国家体委决定在昆明海埂公园旁建立全国性的足球基地。1973年,海埂基地开始动工,两年后投入使用。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海埂基地就作为每年全国各省市足球队以及各级国家队冬训的主要基地。可以说国内足球“春训”和“冬训”的体制,正是在马老的积极努力下建立起来的。此后几十年,海埂基地一直是中国足球的兵家重地,尽管这个基地以及其中的一些机制,在最近几年间遭到了不少非议,但客观上海埂基地为中国足球崛起做出的贡献却不容忽视。

  2开红山口会议设计中国足球“遵义会议”

  1992年,中国国奥队兵败吉隆坡,国人对中国足球的信心跌到冰点,几乎每一位中国足球人都在思考着拿什么拯救中国足球。当时马克坚与王俊生、许放等中国足球的核心领导人交出的答卷是一次划时代的会议———“红山口会议”,那次会议后来被人称为中国足球的“遵义会议”,并由此引发了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改革。

  “红山口会议”中,马克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议虽然是由时任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的王俊生主持,但相关的具体工作却大部分由马克坚完成,他亲自起草了有关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和俱乐部体制改革的文件。而在那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马克坚也一直辅佐王俊生,并长期担任中国足协技术委员会主任、职业部主任,可以说马克坚是中国足球黄金十年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3选国足三洋帅中国足球“洋务运动”先行者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中国足球仍然处于一种很闭塞的“闭关锁国”状态,国字号球队虽然长期进行专业化集训,但却很少能接触到国外先进足球理念。这个时候,马克坚成为了中国足球“洋务运动”的先行者。

  1992年,马克坚只身赴德,为中国足球挑选第一位外籍主教练施拉普纳。虽然施拉普纳顶多只能算德国二流教练,而且他在中国的执教经历也以失败告终,但中国足球毕竟跨出了与国际接轨的第一步。

  1997年,中国足球再次兵败世界杯预选赛后,马克坚又一次担负起为中国男足选帅的重任。最终,他选择了英国主帅霍顿,虽然霍顿依然没有成功,但他所带来的战术理念却得到了圈内的认可。

  经历了前两次的失败后,马克坚第三次“洋务运动”终于取得收获。在经过艰苦谈判后,马克坚以赌博式的高薪签得米卢。2001年,中国男足在米卢的率领下,历史上首次打进世界杯决赛圈。

  未完心愿

  改革不彻底后辈须努力

  作为中国足球的“化石级”人物,马克坚几乎经历了中国足球的每一次变革。1992年“红山口会议”,马克坚时任足协技术部主任,他一手起草了22份关于职业化改革的文件。他在翻译了大量的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职业俱乐部介绍,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分析研究后,拿出了一份最终的改革方案,并得到了足协专职副主席王俊生的鼎力支持。

  但让马克坚感到遗憾的就是,他一手参与策划的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并不彻底。今年上半年,也就是“红山口会议”过去了整整16年后,马克坚面对媒体时曾深深地感慨,“当初设计的,我们没能全部完成啊!”

  致敬

  他16岁开始踢球一直到现在,一辈子基本上都给了足球。

  ———在女儿马葭看来,父亲就是心目中男人的标准。

  这马指导的逝世真是个很大的遗憾,中国足球失去了一个最有想法的人。

  ———中国女足主教练商瑞华

  中国足球的改革之父走了,我失去了一个最好的中国朋友。

  ———中国足球第一任洋帅施拉普纳

  在中国职业足球的发展中,马克坚同志可以称为开路先锋。

  ———中国足球元老金志扬

编辑:小屋

南方

您可能会对以下新闻感兴趣:

上一篇文章:齐鲁晚报:《桃花运》来了 贺岁档开启
下一篇文章:中国足坛名宿马克坚北京病逝 没有留下任何遗嘱

演员上 映:1992

上 映:1992
分享到:

上 映:1992出演的电视剧

    热门电视剧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