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拯救台湾电影?惟有“太超过世代”(2)

谁能拯救台湾电影?惟有“太超过世代”(2)

谁能拯救台湾电影?惟有“太超过世代”(2)

  李安的弟弟李岗觉得,台湾所谓的“政府辅导金”与其说是在帮助年轻导演不如说是害了年轻导演。因为他们能够拿到手只有二三百万台币。这是什么概念?《海角七号》的导演魏德圣原本准备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塞德克巴莱》预算2000万美金,一部影片的费用已经相当于6年“政府电影辅导金”的总和。所以,在《海角七号》之前,缺少外资注入的台湾本土电影很久没有出现过大投资的作品了。因为“辅导金”就是这么多,但考虑多方因素,新导演们要靠这点钱拍完一个影片,三个字:非常难!但是如果拍不完电影,拿了“辅导金”的他们就要受罚;于是,只能卖房子、找亲朋好友借债来拍,可是拍完之后没钱做推广包装,进入市场等于死。

  虽然行情不好,但是台湾这班新锐影人仍旧像扑火飞蛾一样,此起彼伏地投入到电影中来,他们的努力让台湾地区本土片在拿不到大投资、进不了大影院、得不到好档期的情况下,始终保持一丝生命力。   

  他们为什么会红

  比前辈会商业运作    

  有人说“太超过世代”应该叫做“新新浪潮”。对此,焦雄屏和被列入这一世代的林育贤都不赞同。焦雄屏将台湾本土华语电影划分为:“政策电影世代”、“台语片世代”、“健康写实世代”、“三厅电影世代”、“新政策电影世代”和“新台湾电影世代”,对于目前的台湾电影状况她更是率先提出了“太超过世代”。

  在台湾本土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新浪潮”导演群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时代。杨德昌、侯孝贤两位大师的电影艺术成就让人称道。但其实这个时期已踏入台湾电影在商业上的衰败期。焦雄屏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当时破记录的是《悲情城市》。一来它是第一个在国际大影展获奖的,二来是它第一次触碰禁‘二·二八事件’的,这在当时的台湾是不能讲的。电影走在时代前面,老先生看了,想起当年来泪流满面,年轻人看了知道有个‘二·二八事件’没听说过。《牯岭街》(《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因为大家推(所以还不错),但很快新浪潮电影在台湾就没市场了,从90年代中叶开(blog)始就没了,特别是蔡明亮他们这一代,所谓的新台湾电影世代实际上是市场性最差的。”

  台湾电影在追求艺术的同时陷入了商业的困境。侯孝贤、蔡明亮靠的都是外地资金。李安则干脆去了好莱坞拍戏。即使是朱延平这样的商业片导演也难以在台湾本土生存。不过,这样的局面反而给了“太超过世代”更多的机会。

  这批新锐导演在开拍他们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时,有的人或者是编剧或者副导演或者广告导演甚至MV导演。他们一直浸润在商业化造就的流程当中,所以,他们的电影没有前辈沉重的责任感。在艺术上面,暂时来说“太超过世代”是不能跟老前辈相比的。但是,他们的电影从取材到拍摄手法再到宣传方面都更加商业化。唯有如此,才会有《海角七号》带来的爆发。该片8月中在台湾上映以来,尽管同期有“蝙蝠侠”“赤壁群雄”的围追堵截,但它的票房一路狂飙,上映第三周,就打破了台湾地区沉寂了十年的本土片票房纪录,令整个台湾都沸腾了,每个人都在讨论这部电影,目前票房已破4亿新台币,魏德圣连呼想不到,几千万投资能够赢来几亿票房。

  说到“太超过世代”在商业上的运作,有“精算师”之称的电影《冏男孩》的导演杨雅喆,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代表。他一路走来都未曾为钱担心过。因为在电视台的训练让他早就习惯了“写剧本的时候已经是按照预算来安排的了”。拍电视偶像剧时,已经积累的置入性软广告客户亦是拍电影时的可用资源。正因为有一批电视台出身的导演,所以“太超过世代”的新导演们冒头后又能够坚持下来。

  “太超过世代”的导演们在宣传方式上也有自己的非常规性宣传手段。比如电影《宅变》,这部由清一色80后青年电影人打造的影片,导演陈正道当时年仅24岁,为了节省宣传费用,《宅变》不得不整合行销。不仅公共汽车广告、电视广告多管齐全下,舍得花本钱吆喝,电影的衍生产品也遍及书籍出版、手机等多个领域。专业剧团人员扮成小鬼在台北西门町“游街”,以及电影宣传时的“养小鬼”罐子,都做足了噱头。在当年台北地区票房中也拿到了仅次于徐克的《七剑》的成绩。但是从成本上来看,《宅变》这部小成本独立电影明显更为成功。

  当然,台湾新导演们在电影中体现出来的接近时下年轻人生活态度,也是他们的影片能够吸引年轻走进戏院的原因。《海角七号》片头,范逸臣(听歌)一句粗口:“XXX的台北”令不少观众共鸣暗爽。在电影《六号出口》片尾,你可以看到音乐多数出自“一条龙虎豹”工作室。在林育贤的名片上你也可以看到“一条龙虎豹国际娱乐有限公司”的名号。“一条龙虎豹”不是桥牌术语,不是卡通影片,更不是帮派。林育贤解释说:“龙代表灵性;虎代表勇猛;豹代表敏捷,公司当初创立的时候是希望结合三种不同的优点,这便是‘一条龙虎豹’。”能够使用年轻人的语言,“太超过世代”已经拥有了成功的基础。

  但是总的来说,“太超过世代”的导演们在商业运作上仍旧处于摸索阶段,因为台湾地区还没有成熟的电影工业。年轻导演林家纬觉得:“现在台湾年轻人拍电影其实有很大的冲动,他们会觉得这个东西不准,哪个东西不行,又没有钱,但我还是要拍,因为总不能什么都不做。我们资源有限,就把资源和效益发挥到最大化,这是我们这一辈的观念,台湾电影没有工业,我们什么都需要自己摸索。”

  焦雄屏认为这种“无工业体系”的现状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让导演大多处于一种单打独斗的状态。要拍电影,先从“新闻局”拿到一些钱,然后就自己再凑一点钱就可以拍了,但是这个电影要怎么制作,怎么发行,往哪里发行,怎么做宣传都完全没有概念,全部都要靠摸索。摸索的结果,林家纬的体会是:“到最后我们突然都觉得,其实电影就是一个大众娱乐的东西,就是应该拍出让大家觉得好看的电影,让观众觉得台湾自己电影也不错,有娱乐价值。”类型片是“太超过世代”在好莱坞电影下成长起来的这批台湾导演的共识。

  类型片大行其道

  青春、爱情、同性恋都是法宝    

  “太超过世代”大多通过申请“制作辅导金”的手段获得启动资金。由于这批导演多数都是第一次尝试长篇剧情片的拍摄,没有经过市场检验的作品也就没有太可能可以获得投资的资本。所以理性的新导演们就只能量入为出。拍摄青春片成为没有办法的办法。

  对于为什么新一批的台湾导演多数以拍摄青春片为主,《九降风》导演林书宇无奈的解释说:“因为青春片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就可以完成。除了拍摄不用花太多钱,再一个好处就是宣传上也节省费用。拍张海(听歌)报展示一下你的主角和片名,不用花太多的钱去宣传去跟人家解释,观众一看就知道是什么类型的片子。”

  青春、爱情片基本上算是“太超过世代”的主打片。从2007年到2008年,每年台湾本土电影票房排名前十的基本都是青春片。《练习曲》、《海角七号》、《六号出口》、《九降风》、《最遥远的距离》、《沉睡的青春》都是青春片。《基因(听歌)决定我爱你》增加了一些科技因素。这些电影的演员也多数都是青春偶像。在叙述方式上,虽然“太超过世代”的导演们都表示他们以侯孝贤、杨德昌为偶像。但在实际操作上,这批电影其实都是易智言导演在2002年拍摄的青春片《蓝色大门》为模板的。在人物选择、色调、节奏上有着明显的“蓝色”痕迹。

  与大陆第五代导演们一样,“太超过世代”也很善于运用先参加国际电影展再转回本地的运作方式。要参加国际影展,同性恋题材或者情色元素就会增多。因为,地球人都知道各大影展爱的就是这个调调。于是在往外输送的台湾电影中,同性恋这一元素已经多如牛毛。

  2002年,桂纶镁在《蓝色大门》里徘徊在女性和男性之间,摸索着自己的性向;2004年,陈映蓉在《十七岁的天空(谁能拯救台湾电影?惟有“太超过世代”(2))》大剌剌地触碰着男性的情欲;周美玲也接续着她在《私角落》中的变装皇后(听歌)的议题,拍出了《艳光四射歌舞团》;2005年,《孤恋花》中袁咏仪先后爱着她一手带出的酒女萧淑慎(听歌)(听歌)和李心洁(听歌 blog)(听歌 blog);2006年的《盛夏光年》张睿家饰演的正行,从小学开始就爱着张孝全饰演的守恒,偏偏中间还要夹杂着一位原本不知情,后来却充满同情的杨淇;到了2007年《艾丽斯的镜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欧阳(blog)靖饰演的摄影师晓镜,爱着谢欣颖饰演的模特儿小咪,也可以在周美玲的《刺青》中看到年仅九岁的小绿就爱上了竹子。同性恋电影可谓产量稳定,也获得了外界的一定好评。周美玲的电影《刺青》就在柏林影展勇夺有着“同性电影的奥斯卡(谁能拯救台湾电影?惟有“太超过世代”(2))”之称的泰迪熊奖最佳影片。《盛夏光年》也在2006年的韩国釜山影展和东京国际影展上获得好评。

您可能会对以下新闻感兴趣:

上一篇文章:今日零时沈城供暖开栓 住户居室温度不低于18℃_辽宁_供暖
下一篇文章:
忧心信用风险 公司债全线暴跌

演员张睿家

张睿家
分享到:

热门电视剧

精彩推荐